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一语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译文+赏析+训练,暑假收藏慢慢学!

更多微课点关注→ 初中微课资源 2023-01-02

初中微课资源推荐  

新学期学习必备:

语文微课+各科资源!英语微课+各科资源!数学微课+各科资源!

各科同步辅导,微课视频|知识点,更多的精彩微课,请关注“初中微课资源”!


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译文+赏析+训练

01 观沧海(曹操)

【原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壮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赏析】

《观沧海》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诗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主题】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法】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2.意境开阔,气势雄浑。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人在《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                ,                。

2.《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                ,                。

3.《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                ,                ;                ,                。

4.《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                。

5.《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6.《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                。                ,                。

【答案】

1.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2.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树木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阅读理解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②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

3.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答案】

1.曹操  政治家

2.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①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②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4.(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5.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6.互文。“若”是好想的意思,写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D


02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赏析】

王昌龄和李白都是唐时著名的诗人,两人是很要好的朋友。李白写这首诗的缘由,从诗题可以直接知道:李白听到好朋友王昌龄被贬谪(左迁)到荒远的龙标去的消息,遥对着朋友所在的方向,写下这首诗寄给他。

一二句写景叙事。在扬花落尽、子规悲啼的暮春时节,忽然听到好友远贬龙标的消息,这于作者无异晴天霹雳。在这时节,作者眼前飘舞的只是零落的扬花,耳边听到的只是子规的悲啼。“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五溪”,本已是极偏远的地区;而“龙标”,却还在更荒僻的远方……这种种的愁情离绪叠加在作者心头,更加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三四句借景抒情。“我”要将自己的这一片忧愁之心托寄给明月,让它陪伴着好友一直跟随到夜郎西。在这里,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全诗就事写景,借景抒情,特别是运用奇特的想象直抒胸臆,十分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从而使这首诗成为友情诗中的名篇。

【主题】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明月来表达对友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安慰之情。

【写法】

1.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写景,独取漂泊不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境,虽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丰富的想象,变抽象为形象。

3.想象奇特,将月亮人格化,无知无情的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这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风格,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常见考题】

一、复习要点

1、前两句:写景兼点明时令、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融情入景、写景和叙事相结合、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2、后两句:借月抒怀、表达对友人的思念、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表现愁的诗句。

二、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与苏轼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意境相似,借月来表达美好祝愿的诗句是:          ,          。

2.本诗中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意境相近的诗句是:           ,         。

3.本诗中以景写哀,衬托作者听到友人贬迁的消息后伤感的诗句是:         ,           。

4.本诗中借月抒怀,表达对即将远去的友人的关怀惦念之情的诗句是:         ,          。

5.诗中融情于景,突出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写出贬谪之地偏远的诗句是:          ,         。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诗人对友人强烈思念的诗句是:        ,          。

【答案】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5.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6.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二)阅读理解

1.第一句选取了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有什么作用?


2.第二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


4.首句点出     ,第二句传达出          。

5.请对 “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6.这首诗的作者是:         。

7.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8.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拟人手法的作用。

9.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10.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11.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2.诗歌后两句语言凝练,内涵丰富,你从中读出了哪几层意思?

13.诗人通过描写景物,表达了               。

14.请从修辞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句进行赏析。

【答案】

1.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

作用是:点明时令,点明主旨,营造基调气氛。杨花象征离别与漂泊,子规啼声悲哀。

2.第二联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与同情。

3.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

4.闻讯的时节——暮春。  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6.李白

7.杨花、子规、明月(两个即可)

8.示例: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9.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10.示例1: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2: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3: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1.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12.(1)诗人只能把自己的愁思托付给明月;(2)诗人和朋友可以同时看到高照的明月。(3)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13.离别伤感的愁绪。

1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把离别的愁绪托付给明月;希望明月尽快带去诗人对朋友的问候。


03 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弯曲的小路伸展到青山外,小船在碧绿的江水前行走。潮水涨满,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海上的太阳在残夜里升起,江上的新春在旧年未尽时已至。寄出去的家信不知该怎样寄回家乡,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赏析】

这是一首五律诗,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是人物一说理。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这首诗抒写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熔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全诗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该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优美的。

【主题】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写法】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的“春意”闯入旧年,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写出江面开阔景象)的句子是:                         。

2.现在可用来表示客观形势大好,事业发展势头正旺的诗句是:                          。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

4.《次北固山下》蕴含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未来必定更加美好的哲理句(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昼夜更替、新春早到的喜悦)是:             。

【答案】

1.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二、阅读理解

1.“次北固山下”的“次”意思是            。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首联中的       、       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4.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5.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展现的画面。

6.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       。

7.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任意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8.“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9.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10.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诗的颈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1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答案】

1.停泊,停留

2.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客路  行舟

4.潮平两岸阔

5.春潮涌涨,大江奔流,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6.青山、绿水。

7.示例一: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更蕴含自然理趣:新生的美好事物往往产生于旧事物中。

示例二: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示例三: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

示例四:将“生”和“入”拟人化,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景中寓情,思乡而不低沉,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引发人们对未来美的遐想,是千古传诵的佳句。

8.①“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②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春意已浓的景象。③“阔”字,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

9.D

10.D

11.D


04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悲秋的作品,秋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和终结,难免让人感到悲伤。整首小令只有五句,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凄凉动人的场景,表达出旅人远在他乡的凄苦心境。这首小令的前三句都是名词和形容词,作者根据意向将它们排列起来,表达出了自己丰富的情感,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总之,《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尽管它属于曲体,但实际上,在诸多方面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主题】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写法】

1.对比映衬。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2.情景交融。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秋天农村晚景的句子是:          。

2.《天净沙·秋思》中不仅写景,而且写人,于暮色苍茫中,烘托出一个骑着瘦马、远离家乡、羁旅漂泊的人的句子是:               。

3.《天净沙·秋思》中点名主旨,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             。

4.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           。

5.该曲的主旨句是:            。

6.《天净沙·秋思》中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反面拱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了一幅秋原黄昏行旅图)的句子是:                。

7.用一幅清雅、安适的画面反衬出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

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5.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7.小桥流水人家

二、阅读理解

1.这首元曲的作者是        (人名),号        ,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描写自然景物的不朽之作,被誉为“        ”,为历代所传诵。抒发了诗人            的情绪。

2.曲中的“昏鸦”是指        。

3.这首小令描写了九种景象,渲染了        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的异乡人的悲伤惆怅之情,表现全曲中心的句子是        。 

4.下列各句中,与“断肠人在天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

A.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B.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下列各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用具有特点的景物写秋,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

B.景与情结合,表现了天涯游子的悲凉感情

C.“夕阳”“天涯”交代了时间、地点。“断肠人”今夜宿谁家?在“小桥流水人家”

D.读者是随着秋思满腹的主人公的脚步、视线、思绪进入这幅画卷的。

6.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萧条暗淡的气氛。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出一幅冬风萧瑟、苍凉凄苦的画面。

C.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

D.这首诗句法 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义丰。

7.下列对“夕阳西下”一句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流浪旅人思秋的特定时间。

B.渲染既温情又悲凉的特殊氛围。

C.使得全曲情境交融,浑然一体。

D.烘托抒情主体怅惘若失的心绪。

8.以下对该曲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秋思”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所发的情思。

B.曲中凄凉与温馨的景象交织,催发了游子的感触。

C.曲中“古道西风瘦马”与“断肠人”等词句表明了游子漂泊之感。

D.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营造出悲凉的氛围。

9.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10.用简要的语言欣赏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11.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12.“小桥流水人家”是令人神往的一幅美景,被穿插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1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5.积累句子。

(1)积累两句有关“秋”的诗句或词句。

(2)中国古代关于清明、七夕、重阳的诗词很多,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节日,写出相关的诗句或词句。

(3)积累两句以“思乡”为主题的诗句。

【答案】

1.马致远   “东篱”  “秋思之祖”  因思乡产生的孤寂愁苦

2.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3.萧条,冷落,凄凉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C

5.C

6.B

7.C

8.D【解析:“前三句用九个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表述不对,富有秋天特征的景物有枯藤、老树、昏鸦,以及西风”。】

9.深秋晚景图。

10.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

11.点明了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渲染了悲凉氛围;同时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12.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13.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

14.孤寂愁苦,思念家乡。

15.(1)示例一: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示例二: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2)示例: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七夕)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重阳)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3)示例: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05 峨眉山月歌(李白)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在途中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主题】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

【写法】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答案】

1.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阅读理解

1.“半轮秋”“ 影”分别是什么意思?

2.诗歌首句点出了诗人远游季节的是“    ”字,第一、二两句分别以仰望和    的不同视角,写出动静之景。诗歌三、四两句寄托了诗人        的情感。

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5.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6.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

1.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2.秋    俯视    对朋友的思念(对朋友的不舍、牵挂等具体化且意近词语均可,若只答“复杂”这样不具体的不得分,或只答“不舍”或“思念”等这样不准确的也不得分)

3.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4.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5.“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6.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7.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或: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06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原文】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译文】

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赏析】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读者却不难感受到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阻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确实可以说“世运之治乱,华年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评)。正像旧戏舞台上不用布景,观众通过演员的歌唱表演,可以想象出极广阔的空间背景和事件过程;又像小说里往往通过一个人的命运,反映一个时代一样。这首诗的成功创作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究竟可以具有多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怎样一种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主题】

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写法】

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句是:              ,              。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隐写“风景不殊,江河有异”的乱世时难的景况,表达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的句子是:              ,              。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         。

【答案】

1.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2.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3.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二、阅读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

寻常:                  。

闻:                  。

正是:                  。

好风景:                  。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5.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

思想感情:                。

【答案】

1.寻常:经常。闻:听过。正是:现在正值。好风景:明媚美好的春日。

2.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3.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4.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不只是写景。不仅点明暮春时令,而且隐喻着彼此飘零、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等家国之情。)

5.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07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原文】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结束战乱的渴望。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主题】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写法】

从行文思路上看,这首诗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写自己对饱受战争忧患的人民等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等渴望的诗句是:                 。

2.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也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的句子:            。

【答案】

1.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2.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写到了哪个传统节日?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写了          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          、          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4.“遥怜”二字别有韵味,请从艺术表现手法以及表达思想情感这两方面加以简析。

5.诗人在诗中提到了与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关的哪些风俗?

6.怎样理解“强欲登高去”中的“强”字?

7.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8.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9.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第三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D.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寓意深长,耐人咀嚼,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10.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答案】

1.重阳节;“登高”“送酒”“菊”(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重阳节    “九日”    “登高”

3.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4.作者运用想象,描绘了在战场中开放的故园菊花,表达了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其他意思合理也可)

5.登高、饮酒、赏菊

6.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7.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8.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9.C

10.示例: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08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原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末句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主题】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写法】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夜上受降城闻笛》中表现边塞荒寒凄冷的句子是:                           。

2.《夜上受降城闻笛》表现征人满怀愁绪,凝望故乡,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

【答案】

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阅读理解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3.前两句用“沙似雪”、“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4.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6.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诗作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

2.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了“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①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②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3.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氛围。

4.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满心的哀愁。(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情感。)(答出思乡即可)

5.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6.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描绘出两个比喻句“沙似雪”“月如霜”)


09 秋词(刘禹锡)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

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尽其所能。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主题】

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法】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胜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诗中能够表现诗人昂扬奋发的创作精神的句子:                       。

2.诗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

3.诗中运用鲜明的对比来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

4.诗中描写秋天美景的诗句:                        。

5.白居易有诗云:“大抵四时心总苦,就中断肠是秋天。”极言秋之悲凉,本诗中与之情调相反的句子:              。

6.诗中热情歌颂秋天的句子:             。

7.诗中能够表现作者推陈出新,赋予秋天新内涵的句子:           。

【答案】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4.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6.我言秋日胜春朝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二、阅读理解

1.诗歌的一、二两句用到了           的写作手法,表达作者                        的心情。

2.前人写诗填词讲究炼字,谈谈诗歌第三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中“排”字的表达作用。

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

4.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

5.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7.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9.“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

10.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

11.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12.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这首诗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C.这首诗通过对秋景的描写,体现了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

D.这首诗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翾浮的开阔景象,体现了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答案】

1.对比  乐观开阔

2.“排”,在这里是“排开、推开”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黄鹤一飞冲天,仿佛冲破白云阻隔的气势,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3.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直上,矫健凌厉,体现了激越向上,积极乐观人生态度。

4.那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5.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6.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7.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8.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9.秋天天高云淡,爽朗明快,在诗人看来更易激发灵感和激情,使人产生积极奋发,昂扬向上的精神气概。诗中蕴含着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10.这两首诗最可贵的是诗人对秋天和秋色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唱出了昂扬的励志高歌。

11.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2.属主观题,可从虽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饶,具备奋斗精神这个角度阐述。

13.C


10 夜雨寄北(李商隐)

【原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秋涨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归期难定,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思念你!

【赏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很有意境。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者 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主题】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思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写法】

三、四句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想象将来与亲友团聚、剪烛夜话的诗句是:                           。

2.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                           。

3.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句子是:                           。

4.盼望有朝一日与友人相聚的欢快快场景的语句是:                     。

5.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          。

6.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

7.《夜雨寄北》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          ,          ;写出了对未来欢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         。

【答案】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7.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阅读理解

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        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解释下列诗句中加下画线的字的意思。

① 何当共剪西窗烛 [何当]:        

② 却话巴山夜雨时 [却话]:        

3.诗人想像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中,和妻子一起一边剪去燃尽的烛芯,一边回味这巴山的绵绵夜雨。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心情?

4.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5.“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6.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8.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表达效果。

9.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

10.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

11.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期”的两次出现,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复使用,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12.对《夜雨寄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所含情感是无法尽快与好友相见的无奈。

B.“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说自己处境的孤寂凄冷。

C.“何当共剪西窗烛”是指对与好友促膝深谈的深切期盼。

D.诗中最后两句是实写自己的经历。

13.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14.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一问一答写出了诗人归期临近时无法抑制的激动心情。

B.“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涨满秋池之景,作者没说什么愁,而愁苦之情自然显现。

C.“何当共剪西窗烛,”中“何当”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中引发而来,“共剪”是对未来欢乐的憧憬。

D.“却话巴山夜雨时。”一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未来的乐反衬出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了的谈话材料。

15.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16.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诗人虽日日思归,却没有准确归期,无可奈何之情跃然纸上。

B.第二句写想象景象,把已跃然纸上的愁苦交织于幻想中连绵的夜雨、涨满的秋池。

C.第三、四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让未来的欢聚反衬出今夜的愁苦。

D.全诗“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的意境,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思“君”的深情。

17.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像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写诗人羁旅他乡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B.一、二句诗人将自己与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异乡的夜雨景色贴切地融合在一起,绵绵雨中,更见两地相思情重。

C.三、四句写在巴山秋雨之夜,与久别重逢的亲人彻夜畅谈的欢聚场面。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造成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意境。

18.对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B.一个“涨”字,富于动态形象,既写出了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出诗人愁思的绵绵深重。

C.后两句超越时空,把当前的时间推移到未来,以未来想象中的欢聚许诺友人,不仅是暂且宽慰自己,也是安慰友人。

D.诗中“期”字和“巴山夜雨”重复出现,令人的思绪在现实和想象的时空之间徘徊不已,如此表达思“君”的深情,觉得有点累赘。

答案

1.李商隐

2.①何时能够   ②回头说,追述。

3.表达了诗人渴望和妻子团聚的心情。

4.“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5.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6.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7.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8.这句采用对比的写法,将“问归期”的满怀希望与“未有期”的无限失望相对照,突出的表现了思念无边的沉重和悲怆。

9.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10.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11. “期”字的两见,特别是“巴山夜雨”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12. D

13. B

14. A

15. D

16. B

17. C

18. D


11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原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赏析】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因景生情,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

“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

诗人因关心国事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成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而“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他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壮理想却也表达了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这个梦境使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舞。

【主题】

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写法】

三四句虚实结合,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的诗句是:               。 

2.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等是:              。

答案

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二、阅读理解

1.陆游:      诗人,号      。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      。

2.诗的前两句写自己虽      ,      ,但仍不自悲自伤,期待着江山一统。后两句诗写      ,表达自己为      、      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炽热的      。

3.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之情。 

4.理解“风吹雨”在文中的作用。

5.诗中的“僵”“孤”,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何作用?

6.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7.对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颔联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地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答案】

1.南宋爱国  放翁  收复失地

2.年老体衰,闲居僻野  梦中报国杀敌  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爱国情怀

3.梦境  爱国

4.通过“风吹雨”把现实和梦境结合起来,自然而又巧妙。“风吹雨”照应了诗题,同时窗外的风雨声与战场上的马蹄声很相似,引出了下一句。

5.“僵”“孤”意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出意志坚定不移。

6.表达作者要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愿望。

7. D

8. A


12 潼关(谭嗣同)

【原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译文】

千年的高云聚集在这座雄关之上,阵阵秋风吹散了“得得”的马蹄声。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赏析】

十九世纪末叶,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也是一个民族精神空前高扬的时代。透过少年谭嗣同这首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山水绝句,我们仿佛听到一个迅速临近的新时代的脚步声。公元1882年秋,十七岁的谭嗣同,从湖南故乡赴甘肃父亲任所途中,经过陕西潼关,在这里饱览了一番北国山河的壮丽风采。

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傍山监河,乘兴前进,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啊,云涛,云涛,四面八方尽是滚滚云涛,大概从古到今,这巍峨的雄关就被白云;团团簇拥着,一直不曾解围吧?

伟大的壮观还在更高更远的地方。潼关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点,南邻华山群峰,东望豫西平原。诗人立马城关,眼见黄河从北面高原峡谷奔腾怒吼而来,到悬崖脚下猛然一转弯,奔向平坦广阔的原野,但气势却不见缓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紧;而那连绵不断的山峰,在关东并不怎样惹眼,刚入潼关便突兀而起、耸入云天,一座座争奇斗险,唯恐自己显得平庸!

自然,所谓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黄河、华山的磅礴气势在诗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应,反映着这位少年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决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而这愿望,这激情,同当时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变革图强的社会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主题】

此诗以雄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潼关一带山河的雄伟壮阔,折射出诗人一种冲决一切罗网、昂扬进取的心态。

【写法】

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

【常见考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潼关》谭嗣同表现作者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等句子是:         。

2.这首诗描写奔腾壮阔山势不逊的诗句是:            。

【答案】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2.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二、阅读理解

1.这首诗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2.用自己的话描写一二两句描写的景象。

3.请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诗的主题。

4.第二句诗展现了一个空旷辽远的境界,请你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5.大河“犹嫌束”、群山“不解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豪情?请结合谭嗣同的经历简要分析。

6.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拟人  对偶

2.天空中翻卷着一团团云雾,异峰突起,久远的高云簇拥着潼关古城,那景象壮阔极了。一阵阵猎猎的秋风吹来,将清脆的马蹄声吹散了,古城又显出了它的寂寞。

3.对王朝更替兴亡的感慨,对广大被压迫人民的同情。

4.示例:诗人在潼关道上单骑孤行,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的秋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5.表现了诗人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6.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若喜欢本文,敬请转发


本公众号收集整理了PDF打印版电子课本,关注初中微课资源,发消息回复下面关键字可获取下载链接。

语文电子课本,回复:8801;化学课本,回复:8805

数学电子课本,回复:8802;道法课本,回复:8806

英语电子课本,回复:8803;历史课本,回复:8807

物理电子课本,回复:8804;地理生物,回复:8808


曾经的曾经,我在出去登山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位手艺人制作的竹筒,样式很漂亮,可是又想到我是在登山,背着太沉,反正下山买是一样的,于是就没买。可是下山的时候却又不经过了那里,有些时候我们错过了,就真的错过了。
请不要再错过每日的阳光,不要忽略身边的精彩,赶快关注公众号,这里有我们也有你。初中微课资源,我们每天都在!


●● END ●


1-9年级各科目资料汇总

中小学语、数、英等汇总目录资料
1—9年级语文上下册微课辅导视频1—9年级数学上下册微课辅导视频
1—9年级英语上下册微课辅导视频

初中7-9年级英语语法名师在线辅导

教学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500篇文档

部编版1—9年级道德与法治微课视频部编版7-9年级历史下册全套微课视频人教版8—9年级上下册物理微课视频中小学各学科全册电子课本汇总目录7—9年级各学科辅导视频资料链接部编版语文1-6年级上下全册资料集1—6年级语文上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部编版1—6语文上下全册学生用书1—6年级语文上下册生字词听写+视频

部编版1—6年级语文上下册单元作文

1—6年级奥数视频讲解微课

课外综合知识积累:

中小学经典小古文动画视频全集80课

亲子动画之西游记的故事(共50集全)

四大名著动画视频之《水浒传》120集

看动画学国学之《成语故事》合集

中国经典传统文化故事动画(共75集)

国学经典动画片《论语》全集

英文动画版《西游记》共108全集

英文动画版《小猪佩奇》第1-2季汇总

中小学生必读名著在线听书MP3

别忘了文末【点赞】和【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我获取更多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